•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lì qiū hòu yī rì yǔ zhū shě rén tóng zhí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作者:徐铉 
jiā jiā mén wài lú shān lù     wéi yǒu fū jūn qǐ jiǎ yóu
家家门外庐山路   唯有夫君乞假游
àn dú zhà pāo gōng shǔ wǎn     lín quán yǐ jìn shǔ tiān qiū
案牍乍抛公署晚   林泉已近暑天秋
hǎi cháo jǐn chù féng táo shí     jiāng yuè yuán shí shàng yǔ lóu
海潮尽处逢陶石   江月圆时上庾楼
cǐ qù xiāo rán hǎo zhǎng wǎng     rén jiān hé shì bù yōu yōu
此去萧然好长往   人间何事不悠悠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铉在立秋后的一天与朱舍人一同值班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思考。

**首联**:“家家门外庐山路,唯有夫君乞假游。” 诗人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秋日家家户户门外的庐山风光图,庐山是古代著名的山水之景,常被用来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在这诗中,它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唯独“夫君”请求休假去游历庐山,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日常政务的暂时逃离。

**颔联**:“案牍乍抛公署晚,林泉已近暑天秋。” 前半句“案牍乍抛公署晚”描述了诗人和朱舍人在繁忙的政务之后,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抛开了公务的重负。后半句“林泉已近暑天秋”则点明了自然之美的存在,虽然正值暑天,但临近林泉,自然的凉爽与美好已经悄然呈现,象征了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颈联**:“海潮尽处逢陶石,江月圆时上庾楼。”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自然中更为深入的体验。首句“海潮尽处逢陶石”可能是对远方自然之美的进一步探索,陶石可以象征自然的美石,或是对远古文化(如陶文化)的隐喻,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平和。后句“江月圆时上庾楼”则在夜晚时分,诗人和朱舍人登上庾楼,欣赏江面的满月。庾楼可能是个观景的高处,也可能是诗人与友人相聚之地,月圆之夜,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交织,共同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尾联**:“此去萧然好长往,人间何事不悠悠。”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当前心境的总结。诗人认为,今后的时光将是一种清静与自由的生活,意味着他对忙碌的官场生活感到疲惫,渴望寻找心灵的宁静。同时,“人间何事不悠悠”则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见解,无论人间有多少琐碎和烦恼,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将变得不那么重要,传递出一种看透世事、淡泊名利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内心的追求。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是一首描绘作者与友人朱舍人在立秋之后一同在官署工作的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换,也寓意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以及对于公务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存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题目解释**:“立秋后一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秋意初起,与自然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与朱舍人同直”说明了诗人的活动伙伴,暗示了诗中情感的分享和友谊的温馨。

2. **场景描绘**:“家家门外庐山路,唯有夫君乞假游”开篇以庐山的路作为场景背景,隐含了官署之外的自然美,与“夫君乞假游”的行动形成对比,暗示了一种对官署公务之外自然生活的向往。

3. **时间变换**:“案牍乍抛公署晚,林泉已近暑天秋”通过“公署晚”与“暑天秋”的转换,展现了从忙碌的公务到自然界的平和过渡,体现出从官场压力到自然美景的身心放松。

4. **自然景观**:“海潮尽处逢陶石,江月圆时上庾楼”描绘了海潮与石头、江面与月亮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与欣赏,以及与友人一同享受自然的愉悦心情。

5. **人生哲学**:“此去萧然好长往,人间何事不悠悠”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萧然”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暗示了对繁琐公务之外更广阔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作者在忙碌官场上寻求精神慰藉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于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宋诗中,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与人生哲理的思考相融合,体现了宋诗艺术的独特魅力。

徐铉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