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 ráo zhōu bié zhōu shǐ jūn
移饶州别周使君
jiǎ shēng qù guó yǐ sān nián duǎn hè xián xíng wǎn shuǐ biān |
贾生去国已三年 短褐闲行皖水边 |
jǐn rì yě yún shēng shě xià yǒu shí jīng xìn dào mén qián |
尽日野云生舍下 有时京信到门前 |
wú rén yǔ hé tóu xiāng fù kuì zi lái fú fǎng dài chuán |
无人与和投湘赋 愧子来浮访戴船 |
mǎn xiù xīn shī hǎo huí qù mò suí sāo kè zuì lín quán |
满袖新诗好回去 莫随骚客醉林泉 |
《移饶州别周使君》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移饶州别周使君》由五言绝句组成,表达了一位诗人在从饶州移居他处之际,对友人周使君的深厚友情和离别之情。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贾生去国已三年, 短褐闲行皖水边**
“贾生去国已三年”,指的是贾谊,这位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与诗人,远离京都,离开国家已经三年之久了。这里诗人可能借用贾谊的故事,暗示自己长久远离京城或官场的生活状态。
“短褐闲行皖水边”,“短褐”是指粗陋的衣着,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朴素生活。“皖水边”则是指诗人所在地,这里的水流和自然景色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宁静的色彩。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在皖水边闲适地行走、享受自然的情景。
**尽日野云生舍下, 有时京信到门前**
“尽日野云生舍下”,描述的是整日云雾缭绕、飘忽不定的情景,仿佛云雾围绕着诗人的居所,与外界相隔,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觉。
“有时京信到门前”,“京信”指的是从京都寄来的信件,对于远离京城的人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问候和情感联系的象征。这一句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仍然与京都保持着联系。
**无人与和投湘赋, 愧子来浮访戴船**
“无人与和投湘赋”,“投湘赋”是一个典故,出自贾谊的《吊屈原赋》,描述了贾谊在流放期间怀念屈原的故事。这里诗人借用“投湘赋”来表达自己无从倾诉、无人理解的孤独之情。
“愧子来浮访戴船”,“愧”表达了一种内疚或谦逊的情感。这一句是诗人对于朋友周使君能够远道而来探望的感激与愧疚,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周使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交流、缓解孤独之情的期待。
**满袖新诗好回去, 莫随骚客醉林泉**
“满袖新诗好回去”,“新诗”指的是诗人的新作。这一句意味着诗人期待着与周使君共赏新作,分享创作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能带着丰富的创作成果回归。
“莫随骚客醉林泉”,“骚客”指的是古代的文人雅士,这一句是诗人对周使君的劝告,希望他不要沉迷于山林的自然美景与文人墨客的聚会中,而是能够带着对友情与艺术的珍视,共同创造更多的美好回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移饶州别周使君》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移饶州别周使君》是唐代文学家徐铉所作,以一种洒脱、豁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移居饶州,与友人周使君分别的场景。以下是对诗中情感、意象及表达方式的赏析:
### 情感表达
1. **离别之情**:诗的开篇用贾谊的典故暗示诗人如同贾谊一般,离开京城(这里指的是政治中心或繁华之地)已经三年,隐含了对过往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友人的分别,增添了离别的愁绪。
2. **自我反省**:“愧子来浮访戴船”一句,表达了对友人来访的感激,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行迹的反省,希望不要像古代文人那样过度沉溺于山林之乐,忽略了世俗的责任。
3. **激励与期待**:“满袖新诗好回去”一句,既是对友人创作才华的肯定,也隐含了对友人返程时能带去丰富创作灵感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期待着友人能够通过新诗来分享这次别离的感悟与体验。
### 意象与表现手法
1. **自然景物**:诗中“野云”、“京信”等自然意象,既描绘了诗人所在环境的宁静与朴素,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信息的传递,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情感的深度。
2. **对比手法**:“短褐”与“京信”形成对比,前者象征着简朴、自由的生活状态,后者则代表了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生活选择,也反映了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和感悟。
3. **象征与隐喻**:“湘赋”与“访戴船”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典型元素,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意象,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反思,也寓言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 总结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意象运用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生活、友情及创作的深刻思考。徐铉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时代的观察相结合,形成了这首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