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gāo qǐ jū zhī jīng xiàn
送高起居之泾县
wǒ ài táo jìng jié lì yǐn cóng xián gē |
我爱陶靖节 吏隐从弦歌 |
wǒ ài fèi zhēng jūn gāo wò guī jiǔ huá |
我爱费征君 高卧归九华 |
qīng fēng jī tuí bō lái zhě wú yǐ jiā |
清风激颓波 来者无以加 |
wǒ zhì liǎng bù suí piāo lún hào wú yá |
我志两不遂 漂沦浩无涯 |
shù qí shí qiě luàn cǐ tú jīn yù shē |
数奇时且乱 此图今愈赊 |
xián zāi xuē fū zǐ gāo jǔ líng chén xiá |
贤哉薛夫子 高举凌晨霞 |
ān mín jí shì dào tóu zú jiē wèi jiā |
安民即是道 投足皆为家 |
gōng míng yǔ quán wèi yōu yōu hé yòng kuā |
功名与权位 悠悠何用夸 |
xié péng chū yuǎn jiāo zhuó jiǔ jiè píng shā |
携朋出远郊 酌酒借平沙 |
yún shōu yuǎn tiān jìng jiāng kuò piàn fān xié |
云收远天静 江阔片帆斜 |
lí huái yǔ qǐ xiàn nán wàng zhǎng zī jiē |
离怀与企羡 南望长咨嗟 |
《送高起居之泾县》古诗词释义:
徐铉的这首诗《送高起居之泾县》情感丰富,意义深远。下面是对诗文逐段的解释:
1. **我爱陶靖节,吏隐从弦歌,我爱费征君,高卧归九华**:诗人表达了对古代隐士陶渊明(陶靖节)和费征君的崇敬。陶渊明以其“吏隐”的生活态度和以诗文自娱(弦歌)而闻名,费征君(费昶)则以其高卧九华山的隐逸形象为人称颂。这两句诗赞颂了隐逸生活的纯粹和超脱。
2. **清风激颓波,来者无以加**:这里诗人将“清风”比喻为美好的品行或生活态度,强调它能够激励、净化社会风气。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在追求美好品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高度,没有高低之分。
3. **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诗人坦陈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生活漂泊不定,似乎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实现价值的道路,但感觉前路漫漫,无尽的挣扎与迷茫。
4. **数奇时且乱,此图今愈赊**:这句话表达了对时代和社会动荡的感慨,认为自己在动荡的时局中未能实现理想,或者更确切地说,理想实现的时机越来越远。
5. **贤哉薛夫子,高举凌晨霞**:薛夫子(可能是指薛知古,历史上亦有此人物)被诗人赞为贤者,能够高高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如同晨霞一般耀眼。这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6. **安民即是道,投足皆为家**:这两句强调了“安民”(安定百姓)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途径,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为他人谋福的心,即能实现自我价值,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物理的空间,而是心灵的归属。
7. **功名与权位,悠悠何用夸**:在追求功名和权力的道路上,诗人表现出了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名利的态度,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应只在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
8. **携朋出远郊,酌酒借平沙**: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与朋友共度时光、自由自在、远离世俗尘嚣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由、纯粹友谊的向往。
9. **云收远天静,江阔片帆斜**:通过描绘天空的宁静、江面的广阔和斜挂帆船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静谧、深远的意境,象征着心灵的平静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10. **离怀与企羡,南望长咨嗟**: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思念和遗憾之情,南望长咨嗟暗示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整体上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和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送高起居之泾县》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这首《送高起居之泾县》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和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友人高起居的深厚情谊。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对古代隐士的崇敬**:诗人在诗中首先提到了陶渊明(陶靖节)和费冠卿(费征君)两位古代隐士,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他们分别以“吏隐”和“高卧”作为生活态度,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争。
2. **自我反思与情感投射**:接着,诗人自述“我爱”之后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相似生活状态的遗憾,“我志两不遂”,反映出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矛盾。“漂沦浩无涯”和“数奇时且乱”则直接描绘了个人命运的坎坷与时代的动荡,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历史感。
3. **对薛夫子的赞誉**:诗中的“贤哉薛夫子”是对友人高起居的崇高评价。薛夫子的形象似乎代表着一种理想中的卓越人格,他能够在乱世中“高举凌晨霞”,显示出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品质,这与诗人向往的隐士生活形成呼应。
4. **对现实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了“功名与权位”的虚妄,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追求。“携朋出远郊,酌酒借平沙”描绘了一幅与友人共享自然美景的和谐画面,展现了对真正快乐的追求。诗人对于未来是持乐观态度的,认为安民即是道,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归属感。
5. **对友人的祝愿**:最后,诗人通过“离怀与企羡,南望长咨嗟”表达了对即将离开的友人的不舍与祝愿,希望友人能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代隐士的生活与现代诗人的现实境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传递了在复杂现实中保持内心平静、追求真我价值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