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ú líng bié zhū guān xiān bèi
庐陵别朱观先辈
xiān xiāng huì yīng yuǎn wáng shì zhī hé jí |
仙乡会应远 王事知何极 |
zhēng chuán mò cí láo yù fēng liáo yī xī |
征传莫辞劳 玉峰聊一息 |
xíng hái yǐ xiāo sàn xīn xiǎng dōu níng jì |
形骸已销散 心想都凝寂 |
zhēn qì zì qīng xū fēi guān hǎo sōng shí |
真气自清虚 非关好松石 |
jiǔ xiān jiē jī xué dòng hè duō yí jì |
九仙皆积学 洞壑多遗迹 |
yóu zi guī qù lái hú wèi dàn zhēng yì |
游子归去来 胡为但征役 |
《庐陵别朱观先辈》古诗词释义:
徐铉的这首《庐陵别朱观先辈》是一首表达对朋友分别的感慨,以及对道教仙境向往的诗篇。下面是对诗的逐段解释:
### 仙乡会应远, 王事知何极,
第一句“仙乡会应远”表达出对远方仙境的向往,暗示了诗人对超脱现实、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种渴望。“王事知何极”则反映出作者对世俗事务的无奈和对其无尽性的感慨,表达了对纷繁尘世的厌倦。
### 征传莫辞劳, 玉峰聊一息,
这两句诗中,“征传莫辞劳”是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鼓励,希望对方在旅途中不要感到疲惫和厌烦,展现了深厚的友情。“玉峰聊一息”则是指朋友可以暂时停下脚步,在玉峰这样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稍作休息,暗示着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向往。
### 形骸已销散, 心想都凝寂,
“形骸已销散”可能象征着诗人对自我束缚的解脱,也可能暗指仙乡中精神状态的自由与解放。“心想都凝寂”则是对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状态的描述,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 真气自清虚, 非关好松石,
“真气自清虚”体现了作者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意指内心的纯净和超然。“非关好松石”则是在强调,这种追求和感受并不局限于自然景色的欣赏,更多的是心灵层面的感悟。
### 九仙皆积学, 洞壑多遗迹,
“九仙皆积学”指的是九位仙人通过长期的修炼和学习,达到了非凡的境界。“洞壑多遗迹”则指道教洞府中遗留下的各种修行痕迹,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痕迹。
### 游子归去来, 胡为但征役,
最后,“游子归去来”是对朋友即将踏上旅途的感慨,希望他能够回归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胡为但征役”则表达了对朋友为公务奔波的无奈和不满,暗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束缚于尘世事务的厌倦。
整首诗通过表达对远方仙境的向往、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以及对友情和自然风光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和超越现实生活的追求。
《庐陵别朱观先辈》古诗词赏析:
《庐陵别朱观先辈》这首诗是南唐时期的诗人徐铉所作,其主题为对友人的别离,以及对庐陵之地的赞美,寓含了对仙乡的向往和对官场征役的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首联(前两句):“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
首联以“仙乡”开篇,表达了对庐陵之地的超凡想象,认为其可能是远离尘嚣、充满仙气的地方。与“王事知何极”形成对比,以官场的繁重和无尽的责任,暗示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这一对偶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和仙乡的向往,也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
### 颔联(中间四句):“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
颔联继续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伤之情,同时也描绘了庐陵之地的自然美景。首先,鼓励友人在旅途中不要因劳顿而疲惫,随后,通过“玉峰”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庐陵美好环境的赞叹。紧随其后,诗人想象友人到达庐陵后,身心得到了放松和净化,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劳碌。这一联通过形体和心灵的双重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 颈联(后四句):“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颈联将主题转向了对庐陵历史和文化的赞美,提到了“九仙”的故事,暗示庐陵是一个充满神话和历史的地方。这里的“九仙”可能象征着古代的仙人或隐士,通过“洞壑多遗迹”这一描述,展现了庐陵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最后,诗人以“游子归去来”这一句收尾,表达了对友人离开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征役生活提出了质疑和感慨。
### 总体赏析:
徐铉的《庐陵别朱观先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庐陵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感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