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chén biǎo yòng yuán wài qiú jiǔ
和陈表用员外求酒
zān zǔ fēi wú lèi yuán lín wèi shì guī |
簪组非无累 园林未是归 |
shì xuān zhǎng bú dào hé bì gù shān wēi |
世喧长不到 何必故山薇 |
xiǎo fǎng xíng chéng yuè gāo zhāi wò kàn shān |
小舫行乘月 高斋卧看山 |
tuì gōng liáo zì zú zhēng gǎn wàng zhǎng xián |
退公聊自足 争敢望长闲 |
qí shí réng lín shuǐ pī jīn fù guà guān |
跂石仍临水 披襟复挂冠 |
jī xīn wàng wèi dé qí jú yǔ yú gān |
机心忘未得 棋局与鱼竿 |
《和陈表用员外求酒》古诗词释义:
徐铉的这首诗"和陈表用员外求酒" 具有浓厚的隐逸色彩,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簪组非无累, 园林未是归**:这里的“簪组”象征官职和世俗的束缚,诗人说虽然官职带来了负担(“非无累”),但园林生活(“未是归”)也不是真正的归宿。诗人在表达对世俗官场的疲惫与对园中生活的一丝留恋,但并未完全满足,暗示着内心的纠结与追求。
2. **世喧长不到, 何必故山薇**:诗人说世间的喧嚣与纷扰不会干扰到这里的宁静(“长不到”),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对其能提供心灵宁静的肯定。随后,诗人提出疑问(“何必故山薇”),意思是既然这里能提供心灵的宁静,又何必去往遥远的故乡或高山隐居,体现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认同与喜爱。
3. **小舫行乘月, 高斋卧看山**: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乘船于水面上,享受月光的沐浴,而在白天,则在高雅的书房中,安闲地欣赏山景。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体现了其追求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态度。
4. **退公聊自足, 争敢望长闲**:这两句表达出诗人虽然在公务之余能享受短暂的宁静与自足,但对于长期的闲散生活(“长闲”)并没有奢望。这是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把握,既不完全脱离社会的忙碌,又在忙碌之余寻求内心的宁静。
5. **跂石仍临水, 披襟复挂冠**: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石头上站立、面向水面的场景,以及脱下官帽,敞开衣襟的动作。这些动作充满了释放与自由的意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官场束缚的解脱。
6. **机心忘未得, 棋局与鱼竿**: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在自然中逐渐忘却了世俗的机巧之心(“机心”),而沉浸于棋局与垂钓之中。在这里,棋局与鱼竿都象征着诗人寻找内心平静与乐趣的方式,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深入追求与享受。
综上所述,徐铉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场景描绘,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人在寻找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与努力。
《和陈表用员外求酒》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这首诗《和陈表用员外求酒》以深邃的哲学思考、清新自然的文笔,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卷,反映了作者对官场与自然、尘世与内心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首两句(簪组非无累, 园林未是归)**:首先,作者对“簪组”(官服的代称)表达了不情愿的无奈,接着指出“园林未是归”,即即便是回归自然的住所,也未必能真正归隐。这种矛盾的心情,体现了作者对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
2. **中间四句(世喧长不到, 何必故山薇, 小舫行乘月, 高斋卧看山)**:在这四句中,作者通过对比和想象,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无论是小船在月光下航行,还是在高斋里静静地观赏山景,都体现了作者对于宁静与自然美的向往。这种生活状态与官场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
3. **接着四句(退公聊自足, 争敢望长闲, 跂石仍临水, 披襟复挂冠)**:这部分的诗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官场繁忙的逃避,以及对于短暂隐逸的满足,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更长时间闲暇生活的渴望。同时,“跂石仍临水,披襟复挂冠”这样的描写,不仅是一种外在行为的展示,更是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象征。
4. **最后四句(机心忘未得, 棋局与鱼竿)**:在这首诗的结尾,作者通过“机心忘未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放松与解脱,同时以“棋局与鱼竿”作为隐逸生活的具体体现,象征着一种远离复杂人际关系与欲望追求的简单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对内心真实需求的回归和满足。
综上所述,徐铉的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作者对于官场与自然、现实与内心的深刻思考。通过富有哲理的诗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宁静与自由的隐逸生活画卷,也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