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jì qīng líng shān dào rén

寄清泠山道人

作者:贯休 
kǔ jié jiān qīng mù     gōng qīng huà yǒu yú
苦节兼青目   公卿话有馀
wéi chuán huáng yè yù     hái shì bái quán jū
唯传黄叶喻   还似白泉居
yuán bō gū yún pò     zhōng zhuàng zhòng mù shū
猿拨孤云破   钟撞众木疏
shè tán zōng jì zài     zhòng jié fù hé rú
社坛踪迹在   重结复何如

《寄清泠山道人》古诗词释义:

### 诗歌解析:

#### 作者:
贯休,唐代僧人、诗人。他的诗作往往寓含禅理,充满深意。

#### 标题:
《寄清泠山道人》意为给居住在清泠山的道人写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表达对道人生活的敬仰和对其精神世界的探寻。

#### 逐句解释:

1. **苦节兼青目, 公卿话有馀**:这里描述的是一位拥有坚定意志(“苦节”)和深邃眼神(“青目”)的道人,他的风范甚至在公卿(古代的高级官员)中都有所提及,显得备受尊崇。

2. **唯传黄叶喻, 还似白泉居**:诗句中提到的“黄叶喻”可能是指以黄叶的凋零比喻人生或修行的暂时性,而“白泉居”则可能象征着清冷、寂静的修行环境,整体描绘出道人生活中的禅意与自然和谐。

3. **猿拨孤云破, 钟撞众木疏**:这句诗使用自然景象来隐喻修行的意境,猿猴拨开云雾,意味着悟道和解脱;钟声穿透林木,表示心灵的觉醒和传道。整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修行场景。

4. **社坛踪迹在, 重结复何如**:这里的“社坛”可能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小庙,踪迹在说明道人曾在这里留下修行的痕迹。这一句通过“重结复何如”提出疑问,表达了对再次聚集(可能指的是再次相聚或再次开始修行)的思考和犹豫,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状的珍惜。

### 总结:
贯休的这首《寄清泠山道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抽象的比喻,展现了一位道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的敬仰以及对修行、自然与人类精神之间关系的深思。诗歌语言含蓄,意境深远,体现了唐诗中独特的禅意美学。

《寄清泠山道人》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寄清泠山道人》是典型的唐代山水隐逸题材诗,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苦节兼青目"**,开篇即透露了清泠山道人的形象特点——"苦节"意味着他坚守苦行,不为世俗所动摇,生活简朴;"青目"则暗示了其明亮、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世事,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与深邃。

2. **"公卿话有馀"**,暗示了清泠山道人与世俗官场人物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深意,但却保持着一种超越于权力和名利之上的平和与淡然,显示出其人格的高洁和思想的深邃。

3. **"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这里用"黄叶"和"白泉"作为隐喻,"黄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白泉"则代表清澈、纯净和永恒。这两句诗表达了道人生活的宁静与深邃,以及其思想的纯净和不朽。

4. **"猿拨孤云破,钟撞众木疏"**,这句描绘了清泠山的自然景观与道人的生活场景,"孤云"被猿拨开,展现了山的宁静与云的轻盈;"钟撞"则象征了道人生活的日常仪式,钟声穿透树林,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氛围。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与自然共生的隐逸生活画卷。

5. **"社坛踪迹在,重结复何如"**,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道人生活方式的深思和向往。"社坛"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传统、社群或信仰的聚集地,而"重结"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归或重建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复何如"则是一个疑问,意味着对新生活的期待与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泠山道人的生活场景和思想境界,不仅展现了对自然与精神自由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超脱的追求。贯休的诗往往结合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既有意境的优美,也有思想的深邃。

贯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