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zhēng sì chù shì
闻征四处士
sòng jǐng yáo chóng sǐ zhōng yōng suì biàn yí |
宋璟姚崇死 中庸遂变移 |
rú hé yóu wàn lǐ zhǐ wèi yī hú ér |
如何游万里 只为一胡儿 |
qì tā gàn kūn sè piāo líng rì yuè qí |
泣溻干坤色 飘零日月旗 |
huǒ cóng lóng quē qǐ lèi xiàng mǎ wéi chuí |
火从龙阙起 泪向马嵬垂 |
shǐ yì zhāng chéng xiàng quán shī guō zi yí |
始忆张丞相 全师郭子仪 |
bǎi guān jiē piāo jié jiǔ miào jǐn bēng huī |
百官皆剽劫 九庙尽崩隳 |
chén pū yín lún àn léi bēn zhàn gé wēi |
尘扑银轮暗 雷奔栈阁危 |
xìng chén fāng cì sǐ yě lǎo bù shèng bēi |
幸臣方赐死 野老不胜悲 |
jí liū piāo lún rì xíng gōng jì mò shí |
及溜飘沦日 行宫寂寞时 |
rén xīn suī wèi yàn tiān yì yì nán zhī |
人心虽未厌 天意亦难知 |
shèng liǎng guī dān jìn chéng gàn dòng sì yí |
圣两归丹禁 承干动四夷 |
yīn zhī nà jiàn zhèng shǐ shì tài píng jī |
因知纳谏诤 始是太平基 |
juǎn bā bǎi sān shí |
卷八百三十 |
《闻征四处士》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闻征四处士》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内容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动乱以及对国君的深切忧虑。下面是逐段解释: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
诗的开头两行提到宋璟和姚崇两位杰出的宰相相继去世,中庸的政治格局因此发生了变化。宋璟和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重要宰相,以其正直和智慧著称。他们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
接着,诗人提出疑问,表达对这种变移的困惑。万里,象征着远大的疆域或深远的路途;“一胡儿”则暗示了一位外族人,可能指的是安禄山或类似的叛乱领袖,他们以胡族血统为背景,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这句话暗示了国家的利益被一个外族人所牵制和利用。
泣溻干坤色,飘零日月旗:
这两行描绘了国家动荡不安的景象。泣溻(泣添)指泪水使得大地和天空的颜色都变得灰暗、湿润;“干坤”指的是天地,形象地表达出社会动荡使人心惶惶。飘零的日月旗暗示着国家的权威和荣耀在动荡中飘摇不定。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龙阙”是皇帝宫殿的代称,意为皇宫。这句话描绘了宫中起火的场景,象征国家的危机;“马嵬”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地,此处用以比喻君王与后宫的矛盾或国事与私情之间的冲突。火与泪的并存,反映了国家内外的危机与动荡。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张丞相”指的是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军事统帅。这两句呼唤出对前朝贤臣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危机时刻能够出现像他们这样的贤才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描述了国家官员们为了权力和利益而互相争斗,国家的尊严和荣耀在这样的内斗中被践踏。九庙,指的是历代皇帝的陵寝,这里象征国家的根基和荣誉被破坏。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
这两句描绘了国家的衰败景象。银轮可能指的是月亮,暗指国家失去了光芒和希望;雷奔栈阁危,可能是指国家动荡不安,如同雷电在危桥上奔腾,暗示国家即将崩溃的危机。
幸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幸臣”指的是那些获得皇帝宠幸的权臣;“野老”可能指的是普通百姓。这两句表达了对权臣贪权害民的谴责,以及对无辜百姓在动荡中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无奈。
及溜飘沦日,行宫寂寞时:
“及溜”可能指的是流亡途中;“行宫”则是流亡或避难时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这两句描绘了国家衰落、皇帝流亡的凄凉景象。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人心虽然渴望和平和稳定,但天意难测,暗示了国家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圣两归丹禁,承干动四夷:
“圣两”可能指的是皇帝及其后宫;“丹禁”指的是皇宫,这里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这句话暗示皇帝及其家族可能面临着更严重的危机,而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或外族)可能会因此而动乱。
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最后一句总结了国家兴衰的道理。纳谏(听取谏言)和诤(直言进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国家才能走向和平和稳定。这句强调了听取意见和改正错误对于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贤臣能士的呼唤,同时也提醒了君主和执政者们纳谏的重要性。
《闻征四处士》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闻征四处士》标题意为“听说征召四处士”,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似乎是贯休听闻国家重大事件,如政治动荡、军事冲突后的感慨之作。然而,标题中的“四处士”指的是宋璟、姚崇等四位在唐朝初期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宰相,而诗中的叙述似乎更多地围绕着对唐朝晚期局势的回顾与反思,因而标题与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应。以下是基于诗中描述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的赏析:
1. **政治更迭与国运转变**:“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表明了两位重要的宰相去世后,国家的中庸之道逐渐失去影响,意味着政治平衡与和谐可能受到了破坏,国家治理开始偏向某一派别或个人意志。
2. **征召与国家命运**:“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提到了国家为了一位外族领袖(“一胡儿”可能暗指外族入侵的象征或具体人物)而进行的远征,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揭示了国家在对外政策上的决策和执行存在严重的问题。
3.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诗中提到了“张丞相”和“郭子仪”,这两位都是唐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始忆”和“全师”这样的字眼,可以感受到对他们的怀念与尊重,暗示了在这些关键人物在位期间,国家经历了一些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4. **朝政腐败与庙堂之变**:“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描述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以及国家核心机构(九庙可能象征国家的核心权力机构)受到的破坏,反映出了政权不稳定,官员贪污和腐败的情况。
5. **外部威胁与内乱**:“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可能描绘了战争和内乱的景象,国家的安全受到外部入侵和内部纷争的双重威胁。
6. **朝臣与民众的反应**:“幸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反映了统治者内部的不和以及民众对政治动荡的悲痛心情,进一步凸显了政权危机和民众生活的艰难。
7. **反思与希望**:“圣两归丹禁,承干动四夷”可能指的是皇帝在宫中的表现,以及其在四夷(四面之敌)面前的应对。这可能是对皇帝能否处理国家危机的期待和反思。
8. **结束语**:“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强调了接受批评和建议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开放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国家才能走向稳定和繁荣。
整首诗通过叙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政治道德、军事力量以及民众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最终落脚于对民主、开放和广泛听谏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贯休以哀怨的笔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提出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