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kuāng shān jì gōng
寄匡山纪公
shī yì qióng biān qù gū chéng zhí wǎn chūn |
失意穷边去 孤城值晚春 |
hēi shān xiá bù chì bái rì guǐ suí rén |
黑山霞不赤 白日鬼随人 |
jiǎo yàn hú fēng jǐn shā hūn qì yuè xīn |
角咽胡风紧 沙昏碛月新 |
míng shí zhì gōng zài huí shǒu mò yīn xún |
明时至公在 回首莫因循 |
《寄匡山纪公》古诗词释义:
### 诗词解释:
**失意穷边去,孤城值晚春,**
-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失意的人离开繁华之地,前往遥远边疆的场景。正值晚春,环境凄凉,暗喻了诗人的孤寂和落寞心情。
- “失意”意味着诗人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往日的顺利和满足,可能是仕途、情感或是生活上的不如意。
- “穷边”指的是边远、荒凉之地,远隔文明与繁华,隐喻了诗人处境的艰苦和心灵的孤寂。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随人,**
- “黑山”暗示着阴暗、萧瑟的环境,“霞不赤”则说明山峰上没有霞光,天空一片阴沉,整体色调暗淡,营造了一种压抑、冷清的氛围。
- “白日鬼随人”使用象征手法,白日通常代表光明与活力,这里却说“鬼随人”,可能意味着人在绝望、孤独中仿佛被幽灵或不祥之物环绕,生活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与希望。
**角咽胡风紧,沙昏碛月新,**
- “角咽”形容号角声在寒冷、干燥的空气中显得低沉、断续,暗示了环境的严酷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胡风”在这里指的是边疆地区特有的寒风。
- “沙昏碛月新”描绘了沙漠中月色朦胧、沙尘满天的景象,月新可能是指月相变化,也寓意着一种新奇或不寻常的景象,但在这荒漠之中,月色只能增添孤独与寂寥。
**明时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 “明时”是指政治清明的时代,“至公”意味着公正无私的决策者或领导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即在一个公正、清明的时代里,公正与光明得以实现。
- “回首莫因循”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个人的得失或外界的诱惑而迷失方向,鼓励人们应当有所作为,不畏艰难,坚持追求正义和理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失意人生、孤独处境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公正、光明时代的向往与呼唤。诗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意味,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寄匡山纪公》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寄匡山纪公》是一首饱含情感与哲思的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世事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其的赏析:
1. **失意穷边去**:开篇点明诗人自己或是通过第三人称(可能是友人)在失意之时前往边塞。这里的“失意”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失落,也隐喻着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不满或无奈。
2. **孤城值晚春**:紧随其后,描绘了边塞城镇在晚春时节的景象,暗示出一种孤独与寂寞。晚春的景象本应生机盎然,但在边塞这一特定环境中,却显得格外孤寂。
3. **黑山霞不赤**:这里通过“黑山”和“不赤霞”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环境的荒凉与冷漠。黑山暗喻边塞环境的险恶,而“霞不赤”则意味着阳光无法穿透这种氛围,增添了一层悲凉。
4. **白日鬼随人**: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边塞白天的恐怖气氛,似乎连白昼也充满了鬼魅,暗示了边塞环境的不祥与危险。
5. **角咽胡风紧,沙昏碛月新**:前一句描述了边塞夜晚吹来的一阵紧促而凄厉的胡风,后一句则是在这种环境下,月亮似乎被沙尘笼罩,显得格外凄清。这两句通过声音和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恐怖。
6. **明时至公在**:在经历了边塞的种种艰辛与恐怖后,诗人或是诗人所描写的友人,依然坚守着“至公”的理念。这里的“明时”可以理解为清明的时代,暗示了虽然身处逆境,但仍有坚守道德原则的人存在。
7. **回首莫因循**:最后,诗人或是友人通过回顾边塞的经历,发出警告或劝诫,提醒不要轻易遗忘或是放弃高尚的品质和追求。这一句充满了深意,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有对社会、时代的深刻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边塞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塞环境的深刻描绘和对人性、社会的反思。通过失意、孤独、恐怖等元素,突显了边塞的特殊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坚守道德信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