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sòng chán shī guī mǐn zhōng
春送禅师归闽中
mèng zi zhōng yān chù yóu rén dé dé guò |
孟子终焉处 游人得得过 |
d z shēn huáng yòu xiǎo dì nuǎn bái yún duō |
dz深黄狖小 地暖白云多 |
kǒng shèng jiē dà miù xuán zōng zhēng nài hé |
孔圣嗟大谬 玄宗争奈何 |
kōng yú xiàn shān sè qiān gǔ gòng cuó é |
空馀岘山色 千古共嵯峨 |
huā luò gǔ yīng tí jīng líng ān zài zāi |
花落谷莺啼 精灵安在哉 |
qīng shān bù kě wèn yǒng rì dú péi huí |
青山不可问 永日独裴回 |
zhǒng xué yīng cáng hǔ huāng bēi zhī jiàn tái |
冢穴应藏虎 荒碑只见苔 |
yī yú yì chóu chàng zuó rì yǐng chéng huí |
伊余亦惆怅 昨日郢城回 |
《春送禅师归闽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贯休为一位归隐于闽中(福建)的禅师所作的送别之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和对历史、自然与人生变迁的感慨。下面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1.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儒家思想家。这句话意为孟子的最终归宿之地,即他的故乡或者最后长眠之所,游人们(也许暗指诗人自己)特意经过这个地方。
2. **dz深黄狖小,地暖白云多**:这句话描绘了孟子归隐地的自然景观,用“dz”(可能是指地名或者难以辨识的字)描述其深邃,以及“黄狖”(一种类似猴子的动物)的生存环境,暗示这里环境幽静、野生。同时,“地暖白云多”描绘了一种温暖、云雾缭绕的宜人景象。
3. **孔圣嗟大谬,玄宗争奈何**:这里的“孔圣”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玄宗”则可能是指唐代的唐玄宗李隆基。这句话感慨孔圣人可能会对某些误解或不公正表达哀叹,而唐玄宗则可能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或无奈。
4. **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岘山,这里可能借指孟子归隐地的山川美景,描述山色依旧,但历史人物已去,唯有自然美景千古长存。
5. **花落谷莺啼,精灵安在哉**:诗句描述了春天谷中的景象,花朵凋零,黄莺啼鸣,但这里提到的“精灵”(可能是指逝去的贤者或自然之灵)是否依然存在,引人深思。
6. **青山不可问,永日独裴回**:这句话表达了对于青山中可能存在的历史、文化等复杂问题无法言说或理解的感慨,以及在这些青山间独自徘徊,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沉思。
7. **冢穴应藏虎,荒碑只见苔**:冢穴处可能有虎的痕迹,荒碑上只长着青苔,描绘出一种荒凉与时间流逝的景象,暗示历史遗迹的孤独和遗忘。
8. **伊余亦惆怅,昨日郢城回**:最后两句提到自己(“伊余”)也感到惆怅,回忆起昨日从郢城(古代楚国的都城,此处可能指某个地方或过去的某个地点)返回时的心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春送禅师归闽中》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春送禅师归闽中》这首诗,实际上更像是对历史和自然的沉思与感慨,而非直接的送别诗。贯休,唐代的著名诗人和画家,其诗文多寓含禅理,这首诗也不例外,蕴含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然景象的诗意描绘。
从标题“春送禅师归闽中”可以看出,禅师作为诗中的主角,其归隐或修行的主题在整首诗中有所体现。贯休通过描绘“孟子终焉处”、“孔圣嗟大谬”等典故,寓含了对古代圣贤思想与现实的对比和反思。这里的“孟子终焉处”可能指的是孟子去世的地方,而“孔圣嗟大谬”则可能是对孔子思想与现实状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诗中通过“游人得得过”、“地暖白云多”、“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等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恒久,与人类历史的短暂形成对比,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思考。例如,“花落谷莺啼,精灵安在哉”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对已逝之物(如圣贤、历史事件)的怀念与对存在的永恒性的探索。
最后,“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冢穴应藏虎,荒碑只见苔”等描绘,不仅呈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示了历史遗迹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敬畏。
贯休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象征、隐喻等手法,将个人情感、历史反思、自然景观以及哲学思考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美学风格。整首诗在赞美自然之美与历史之壮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对存在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