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ì kòu shān zhōng zuò
避寇山中作
dōng xī nán běi lù xiāng yù gòng xīng āi |
东西南北路 相遇共兴哀 |
shì zhuó wú zhī jǐ zi cóng hé chǔ lái |
世浊无知己 子从何处来 |
jú shuāi fāng cǎo zài chéng yuǎn sù yān kāi |
菊衰芳草在 程远宿烟开 |
tǎng yù zhōng xīng zhǔ hái yīng bù yòng méi |
傥遇中兴主 还应不用媒 |
《避寇山中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避寇山中作》,是贯休所作,通过此诗反映了作者在避难山中的孤独、忧愁和对时局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于知音的渴望和对于未来国家兴盛的期待。以下是逐段解释:
1. **东西南北路, 相遇共兴哀:** 表达了在战乱中的四面八方,人们流离失所,偶遇时不由自主地共同哀叹生计艰难、战乱频仍的现实。
2. **世浊无知己, 子从何处来:** 描述了作者身处混乱的社会环境中,感到无法找到真正理解、支持自己的知己。在这乱世中,连一个能够倾诉心声、互相理解的朋友都难以寻觅,发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3. **菊衰芳草在, 程远宿烟开:**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手法,用菊花凋零(“菊衰”)与新生的草木(“芳草在”)对比,表达出在混乱的时局下,尽管生命仍在延续,但美好与生机似乎难以再现。同时,远处的烟雾逐渐散开(“宿烟开”)象征着一种希望或未来可能的曙光。
4. **傥遇中兴主, 还应不用媒:**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复兴的渴望。如果遇到了能带领国家重获新生的明君(“中兴主”),那么他相信自己和所有渴望和平、恢复的人民都不需要去主动寻求机会或媒介,因为明君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机缘和解决之道。这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乐观和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贯休在动荡时代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理想中的和平与希望的憧憬。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状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期待。
《避寇山中作》古诗词赏析:
《避寇山中作》这首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贯休所作,通过诗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躲避战乱时的复杂心境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东西南北路,相遇共兴哀**:开篇以“东西南北路”点明避难者的处境,四通八达的道路暗示了混乱的时局,而“相遇共兴哀”则描绘出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相遇时的共同哀伤之情。这里既有对战乱的感伤,也有对相遇难友的悲悯。
2. **世浊无知己,子从何处来**: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浑浊、难寻知音的感慨。在乱世之中,能够找到一位理解、支持自己的朋友是何其不易,诗人的这句话反映了对真挚友谊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
3. **菊衰芳草在,程远宿烟开**: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希望。尽管战乱破坏了环境,但菊花虽衰败,仍有芳草相伴,远处的烟雾似乎在逐渐散去,暗示着希望和新生活的曙光即将到来。
4. **傥遇中兴主,还应不用媒**: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于遇到明君,实现自己抱负的渴望。“中兴主”指的是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明君。诗人认为,若是遇到这样的君主,自己不必再费尽心机去寻求机会,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是对社会公平、人才得到重用的期望。
整首诗以避难的背景为线索,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独白,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人文关怀、对友情的珍视、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贯休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刻揭示了乱世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了唐代文人士子的忧国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