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hàng féng shǐ jūn dù shuǐ sēng zhàng zi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作者:贯休 
lǜ zhōng lín jiǎo zhě     gāo dàn chū chén āi
律中麟角者   高淡出尘埃
fāng cǎo bù céng chù     jǐ shēng rú cǐ lái
芳草不曾触   几生如此来
hè fēng chuī qìng duàn     shān lù dī huā kāi
壑风吹磬断   杉露滴花开
rú jié lín zhōng shè     yī yú yì yuàn péi
如结林中社   伊余亦愿陪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作者为贯休。在逐段解释诗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简要了解贯休及其创作特点。贯休是唐朝的著名僧人、画家及诗人,以其画风独特、诗文高雅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结合了宗教、自然与哲学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内涵。

诗文逐段解释如下:

首句“律中麟角者,高淡出尘埃”:这里将“律”理解为“律法”或“规则”,“麟角者”比喻稀有且珍贵的人或事物。整句诗表达了冯使君如同“律法”中的麟角般,超凡脱俗、高尚纯洁,暗示冯使君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精神境界。

“芳草不曾触,几生如此来”:芳草代表着自然界的美好与纯净,诗人用“不曾触”来形容冯使君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强调其品质的纯净无瑕。而“几生如此来”则表达了诗人对冯使君能保持高尚品质的赞赏和钦佩,可能是在想象冯使君在多生多世中都能保持这种纯净。

“壑风吹磬断,杉露滴花开”:这句诗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冯使君的影响和品德。壑风代表了冯使君如风一般广泛传播的影响,吹散尘埃,让心灵得到净化。磬断则象征冯使君对人心灵的触动,如同钟磬的声音能够触及内心深处。杉露滴花开则是冯使君高尚品格的象征,他的言行如同雨水滋润,使周围的环境(如心灵)得到滋养和美化。

“如结林中社,伊余亦愿陪”: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冯使君结为心灵的伴侣,共同生活在精神的森林中,意味着诗人愿意追随冯使君,一起在精神世界里寻求真我,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和向往。

综上所述,贯休的这首诗通过描绘冯使君的高尚品行和精神境界,展现了对道德品质的赞美,以及诗人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向往。诗文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哲学思考,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僧人渡水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禅宗高洁、超然境界的崇敬与向往。贯休的诗作往往富含哲理,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对佛教精神的深入理解,这首诗也不例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题解析**:“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中的“上”字表明了诗作的敬意与推荐性质,即诗人向冯使君推荐这幅描绘僧人渡水的画作,或许也暗含了对画中僧人修行境界的赞叹。诗题简洁明了,直接揭示了诗作的主旨和描绘对象。

2. **首句“律中麟角者,高淡出尘埃”**,开篇即点明了诗中的核心主题——僧人的形象,用“麟角者”比喻高洁、罕见之人,暗示僧人形象的超凡脱俗,正如“麟”一般,珍稀且独特,而“高淡出尘埃”则描绘出僧人修行的高洁与淡泊,远离尘世的纷扰。

3. **“芳草不曾触,几生如此来”**,诗人通过描绘僧人仿佛从不为凡尘杂草所触及,暗示了僧人修行的纯净与坚定,仿佛是几生累世为了这一纯净境界而来,展现了对僧人修行之路的尊敬与赞叹。

4. **“壑风吹磬断,杉露滴花开”**,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渡水时的自然环境,通过“风吹磬断”与“杉露滴花开”这样的细节,既渲染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也暗喻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仿佛自然界的每一次变迁,都在为僧人提供冥想与修行的契机。

5. **“如结林中社,伊余亦愿陪”**,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愿意与僧人一同结伴修行的强烈愿望,流露出对僧人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整体而言,贯休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禅意的辞藻,展现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崇敬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对高洁、超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传达了对精神境界的探索与追求。

贯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