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tiān mén shān huái yǒu
过天门山怀友
qí zhào chū jiāng guó lù bàng jīng gǔ fén |
祇召出江国 路傍旌古坟 |
bó táo zàng jiǎo āi mù jìn jīng jiāng jūn |
伯桃葬角哀 墓近荆将军 |
shén dào bù xiāng de chēng bīng jiě qí fēn |
神道不相得 称兵解其纷 |
yōu míng xìn nán zhī shèng fù lǐ mò fēn |
幽明信难知 胜负理莫分 |
zhǎng hū suì wěn jǐng cǐ jié gǔ wèi wén |
长呼遂刎颈 此节古未闻 |
liǎng xián jié qíng ài gǔ ròu hé zú yún |
两贤结情爱 骨肉何足云 |
gǎn zi chū bìng liáng wǒ xīn zhèng fēn yūn |
感子初并粮 我心正氛氲 |
chí huí zhù zhēng qí bù jué kōng lín xūn |
迟回驻征骑 不觉空林醺 |
《过天门山怀友》古诗词释义:
这首题为《过天门山怀友》的诗,作者是吴筠,是一首怀念友人的怀古诗。下面是对每一段的逐段解释:
1. **祇召出江国,路傍旌古坟,伯桃葬角哀,墓近荆将军**:
这句描绘了诗人路过天门山时,见到路边竖立着古旧的坟墓。他可能被这片景象触动,想起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人物,特别提到了伯桃葬角哀和荆将军,可能在暗示一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牺牲或埋葬的故事。
2. **神道不相得,称兵解其纷,幽明信难知,胜负理莫分**: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一些人或事件的思考。这里的“神道不相得”可能是指神灵与人间的冲突或不和。“称兵解其纷”可能是指通过武力解决纷争,这里可能在讽刺历史上的一些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幽明信难知,胜负理莫分”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对历史事件中是非对错的模糊认识,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 **长呼遂刎颈,此节古未闻,两贤结情爱,骨肉何足云**:
“长呼遂刎颈”可能指历史上某个英勇或悲壮的故事,有人因某种原因而自杀。“此节古未闻”感叹这样的行为或结局在历史中罕见,表现出对这种行为的深刻反思。“两贤结情爱,骨肉何足云”表达了对友情和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质疑了亲情的价值在此情境下是否重要,强调了友情或道义的崇高。
4. **感子初并粮,我心正氛氲,迟回驻征骑,不觉空林醺**:
这段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哀悼。提到“并粮”,可能暗示友人在旅途中分享食物,表现了深厚的情谊。诗人的心境变得沉重(“氛氲”),在经过天门山时,他放慢了前行的脚步,驻足在空荡荡的林间,情感的波澜使得他没有察觉周围的环境(“不觉空林醺”),可能是在沉浸于对友人的怀念和思考之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对友情、牺牲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复杂性的反思,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
《过天门山怀友》古诗词赏析:
《过天门山怀友》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吴筠创作,深沉的怀友之情与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流露出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全诗以诗人过天门山时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开对历史中两位朋友——伯桃与角哀(皆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的怀想。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友情与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友谊的赞美,也对命运的无奈与不可知表示感慨。
2. **历史与文化**:诗中提到的“古坟”和“神道不相得”等词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观察与思考,也借古喻今,探讨了人与命运、友情与冲突之间的关系。角哀和伯桃的故事是战国时期的典故,诗人通过这一历史背景,延伸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
3. **语言与结构**:诗的语言优美而深沉,采用了古朴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色。从“祇召出江国”到“不觉空林醺”,诗的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从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到自我内心的感触,再到最后对朋友的怀念与感激,情感饱满且有深度。
4. **哲学思考**:诗中对“幽明信难知”和“胜负理莫分”的讨论,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与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对“长呼遂刎颈”这一事件的感叹,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哀叹,也是对生活中常见牺牲与选择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过天门山怀友》不仅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与文化意蕴,以及对生命、友情、命运等多重哲学思考的佳作。吴筠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过去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感慨,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个人价值进行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