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 zhèng sī yuǎn shī zhēn rén èr xiān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shēng zài rú jiā yù tài píng xuán yīng zhòng zhì bù yī qīng |
生在儒家遇太平 悬缨重滞布衣轻 |
shuí néng shì shàng zhēng míng lì chén shì yù huáng guī shàng qīng |
谁能世上争名利 臣事玉皇归上清 |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吕岩所作,标题为《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是一首向道教神仙郑思远和施真人表达敬意的诗。全诗有四句,每句七字,通篇表达的是诗人对两位神仙超凡脱俗生活态度的赞美和向往。下面逐句解释:
1.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
- **生在儒家遇太平**:诗人出生在儒家文化盛行、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意味着他生于一个和平、文化的繁荣时代。
- **悬缨重滞布衣轻**:这里“悬缨”借指被官职所累,“重滞”表示被束缚和困扰,“布衣轻”则形容自由自在、无官一身轻的生活态度。整句表达诗人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肯定,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2. **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 **谁能世上争名利**:强调了在世俗世界中,很少有人能抗拒名利的诱惑,追求物质和地位。
- **臣事玉皇归上清**:这里“臣事玉皇”表达了对道教信仰的崇敬,即作为臣民尊敬玉皇大帝,归入道教的“上清”境界。“上清”是道教的一种境界,代表着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纷扰的神仙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太平盛世的感慨,以及对超脱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和道教神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古诗词赏析: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是吕岩(字洞宾)的一首诗,反映了他的道家思想以及对人生、社会和宗教信仰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儒家与道家的对比**:“生在儒家遇太平, 悬缨重滞布衣轻”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不同选择和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生活态度,而道家则更倾向于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之道。吕岩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这两种文化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对后者(道家)的倾向。
2. **对名利的反思**:“谁能世上争名利, 臣事玉皇归上清”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在纷繁复杂、争名夺利的世界中,很少有人能真正跳出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和超越。作者推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向道教信仰中所追求的“玉皇归上清”的理想生活状态。这不仅是指在宗教意义上的朝圣或信仰,更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3. **道家的宗教信仰**:“臣事玉皇归上清”中的“玉皇”是中国道教中的最高神,代表着宇宙的主宰。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道教信仰的认同,认为通过信仰和修行,可以达到与宇宙和谐、精神自由的状态。这是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吕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名利观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和选择。在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之间,他更倾向于后者,寻求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追求的精神生活。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吕岩的个人信仰,也反映了道家文化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