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tóng ( yī zuò lìng mù tóng dá zhōng ruò wēng )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
jiǔ zhòng tiān zi huán zhōng guì wǔ děng zhū hóu mén wài zūn |
九重天子寰中贵 五等诸侯门外尊 |
zhēng shì bù yī kuáng zuì kè bù jiào xìng mìng shǔ gàn kūn |
争似布衣狂醉客 不教性命属干坤 |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古诗词释义:
《牧童》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吕岩(也称吕洞宾)创作的。下面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1.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
这两句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九重天子"指的是皇帝,他居于皇宫的中心,被视为国家的最高权力象征,也是整个社会中最为尊贵的人物。"五等诸侯"则是指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等级,他们通常居住在京城之外,拥有自己的封地和一定权力,也是社会中享有相当尊崇地位的群体。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皇帝和诸侯与平民之间的巨大社会差异。
2. **争似布衣狂醉客,**
"布衣"指的是平民,通常指的是没有特殊地位或官职的人。"狂醉客"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不拘小节、放纵自己、醉生梦死的平民形象。这句诗表达了对这种放纵生活态度的羡慕,可能是在对比贵族的权力与义务之后,对自由和洒脱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3. **不教性命属干坤。**
"不教性命属干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将自己的生命命运交给自然(干坤,指天地,自然)来主宰。这句诗可能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掌握自己命运的向往。对于诗人来说,可能认为作为布衣的狂醉客,能够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皇帝、诸侯与平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古诗词赏析:
吕岩的《牧童》这首诗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同时也歌颂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超脱世俗的价值观。诗中将九重天子(即帝王)、五等诸侯(象征贵族、官僚阶层)与“布衣狂醉客”进行了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首句“九重天子寰中贵”,强调了帝王在世间地位的崇高,象征着权力、财富与尊荣的集大成者。紧接着“五等诸侯门外尊”,则描绘了贵族、官僚阶层在皇宫之外同样受到敬重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然而,诗的转折点在于第三句“争似布衣狂醉客”,这句诗通过对比,将“布衣狂醉客”与前两句所描述的权贵阶层进行了鲜明对比。这里的“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狂醉客”则可能带有放纵、逍遥的意味,指的是一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权贵阶层虚荣、拘束生活的反感,以及对自由、洒脱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一句“不教性命属干坤”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这种反叛和超脱的思想。在这里,“干坤”代表着天地、自然界,即自然界的法则与秩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布衣狂醉客”不被世间规则所束缚,不向自然法则妥协,而是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独立于天地之间的自由生活状态。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化中往往与隐逸、修道、超脱尘世相联系,表达了对个人精神自由与心灵超越的追求。
综上所述,吕岩的《牧童》不仅是一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隐晦批判,更是一首歌颂个人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生活的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个体独立性与精神境界的重视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