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 zhōu hè huì
潭州鹤会
cǎo pù héng yě liù qī lǐ dí nòng wǎn fēng sān sì shēng |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
guī lái bǎo fàn huáng hūn hòu bù tuō suō yī wò yuè míng |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潭州鹤会》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潭州鹤会》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吕岩以简练的语言,将乡间生活的日常情趣和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娓娓道来。
1.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两句描绘了广阔的草野上,绿草如茵,横铺大地六七里,晚风轻拂,似乎在与远处笛声相互呼应。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数字(六七里、三四声),增添了画面的开阔感和灵动性,同时也隐含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
2.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描述的是农夫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中享用完晚餐,已是黄昏时分,他并未脱去身上的蓑衣,便在明亮的月光下休息。这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写实,也透露出农夫在劳作之后的闲适与满足,以及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蓑衣不仅是劳动的象征,也象征着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简单、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乐享自然的哲学态度。
《潭州鹤会》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潭州鹤会》由吕岩所作,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吕岩描绘了一幅恬静而生动的乡村牧童生活场景。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辽阔的草地景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这里,草地如同铺展的绿色地毯,横无际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表现了草地的广阔,还暗示了牧童活动的范围之大。
接下来的“笛弄晚风三四声”,则进一步描绘了牧童吹笛的情景。这里的“弄”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展现了晚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的姿态,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增添了诗的韵律美。同时,诗人巧妙地以数量词“三四声”来形容笛声的稀少与悠长,不仅强调了笛声的宁静,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归来饱饭黄昏后”,这句直接描绘了牧童劳动后的满足与悠闲。当牧童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享受着丰盛的晚餐,时间已至黄昏。这一句充满了生活的幸福感,展现了农民们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追求,即在辛勤劳动之后,能够有饭吃、有时间休息,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更是将整幅画面推向了高潮。牧童在饱餐后,不急于脱下身上的蓑衣,而是选择在明亮的月光下安然入睡。蓑衣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劳作的标志,更成为了一种抵御夜晚寒气的庇护,也象征着牧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与月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静谧、祥和的夜晚图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传递出一种超脱于物质追求之外的内心平和与满足感。吕岩通过这首诗,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也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