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fù cí yī shí bā shǒu 。 zhī lù
渔父词一十八首。知路
hái fǎn chū chéng lì biàn tóng ruì lián kāi chù sè huī hóng |
还返初成立变童 瑞莲开处色辉红 |
jīn dǐng nèi jiǒng méng lóng |
金鼎内 迥朦胧 |
huàn gǔ tiān jīn chǔ chù tōng |
换骨添筋处处通 |
《渔父词一十八首。知路》古诗词释义:
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著名的道士,被后世尊为道教的八仙之一。《渔父词》是吕洞宾留下的道教题材诗词集,共包含一十八首作品,这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和哲学意味。
下面对“还返初成立变童, 瑞莲开处色辉红, 金鼎内, 迥朦胧, 换骨添筋处处通”这一句进行逐段解释:
1."还返初成立变童":"还返"是指道家修行中的返本归真,即将修道者的心性和身体还原至初始状态。"初成"可以理解为原始的、最初的。"立变童"是说通过修行,改变了身体的状态,让修道者犹如重新成为儿童一般,充满生机与活力,象征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年轻和纯净。
2."瑞莲开处色辉红":"瑞莲"通常是指吉祥如意的莲花,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尚和佛教中的涅槃。"开处色辉红"描绘了莲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莲花的颜色鲜艳红润,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寓意着修行的成果和内在精神的升华。
3."金鼎内, 迥朦胧":"金鼎"是古代用于炼丹或烹饪的金属容器,在道教中象征着修炼和成仙的过程。"迥朦胧"则描述了金鼎内部的景象,朦胧指的是神秘、不清晰的状态,这种状态在道家的修行中意味着内在世界的深邃与神秘,也暗示着修炼过程中的不可见的内在变化。
4."换骨添筋处处通":"换骨"和"添筋"都是道家修炼中的术语,分别指的是通过修炼调整身体的结构和增强筋骨,以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升华。"处处通"则意味着通过这些修炼方法,修行者可以在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感受到通畅和协调,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整个句子表达了通过修炼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全面提升,使修行者在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畅通无阻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句诗词体现了吕洞宾对道家修行的理解和追求,表达了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升华,使修行者在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生命力的焕发和内心的纯净。
《渔父词一十八首。知路》古诗词赏析:
这首《渔父词》中的《知路》篇,描绘了道家修行的高深意境与内在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此诗的赏析:
1. **还返初成立变童**: 这句话表达了返本归真的理念,意味着回归到生命最初的纯净状态,如同婴儿般,无欲无求,纯真无邪。在这里,“变童”既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修行的目标,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质朴。
2. **瑞莲开处色辉红**: 瑞莲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纯洁、高贵和吉祥。这里的“瑞莲开处色辉红”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隐喻了修行者通过内观与修炼,内心世界绽放出的光明与美好。红色代表热情、活力与生命力,象征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活力与光明。
3. **金鼎内,迥朦胧**: “金鼎”在古代道教中是炼丹、修炼的象征,代表了内在的转化和升华。这句“金鼎内,迥朦胧”暗示着修炼者在内观中,通过对自我内在的观察和调整,使内心世界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朦胧”与“迥”形成对比,强调了由模糊到清晰、由混沌到清明的转变。
4. **换骨添筋处处通**: “换骨添筋”是道家修炼中常提到的概念,指的是通过修炼改变身体与心灵的结构,使得身体更加健康,心灵更加纯净。这里的“处处通”意味着这种改变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层面,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通达与觉悟,达到内外合一、心物一体的境界。
整体而言,《知路》篇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道家修行的内在世界,强调了返本归真、内心觉醒、全面转化的修炼过程。这种思考和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的深度探索,也蕴含了对个人精神成长和心灵净化的普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