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ǔ luó yǐn hù xuè

与罗隐互谑

作者:顾云 
zì cóng yuán lǎo dēng yōng hòu     tiān xià zhū hú xī dài líng
自从元老登庸后   天下诸胡悉带铃

《与罗隐互谑》古诗词释义:

《与罗隐互谑》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顾云创作的一首诙谐之作。诗中通过与罗隐的互相戏谑,表现了诗人对于朝政、民族关系以及文人墨客生活状态的调侃与讽刺。以下是逐段解释:

### 自从元老登庸后, 天下诸胡悉带铃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从老成持重的元老成为朝廷要员之后,天下的各族胡人都开始佩戴铃铛。”实际上,这里的“元老”代指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官员,“登庸”指的是成为朝廷重臣。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暗示在某些朝代,权力的更迭和选拔往往基于老成持重的标准,似乎无论民族背景如何,只要经验丰富、稳重可靠,就能在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同时,这里的“诸胡”可能暗指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官员,象征着多民族共治的场景,而“悉带铃”则是一种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比喻这些新晋官员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性的标志,暗示他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和责任,或者说,他们的行为和职责可能受到特殊监控和约束。

### 陇头寄食空遗辙, 汉节南归总未归

这一句继续沿袭调侃的风格:“在陇山(可能指边远地区)寄食,只有空中的足迹,汉朝的节杖南归了却仍未回来。”“陇头寄食”指的是在边远地区寄居或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这里可能是借以讽刺官员们在权力更迭之后,或是被调往边远地区任职,可能无法回到权力中心,或者在政治动荡中被迫离开,就像“空中的足迹”一样,留下了一种飘忽不定、无定所的感觉。而“汉节南归总未归”则可能暗指某个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比如西汉时的苏武被匈奴扣留,手持节杖在异域飘零,但最终得以归汉。这里通过这个典故,讽刺了那些被派往边远地区、看似有机会南归(即回到权力中心)但实际上却总是无法实现的官员,或者是指朝代更迭中,原本有望恢复汉朝节制、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 君臣合德心如镜, 总得常明照帝阍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愿景:“如果君臣同心,合德如明镜一般,总是照亮着皇上的大门。”这里,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一种希望君臣之间能够同心同德、公正无私、如明镜一般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确保政治决策的正确性和公正性。这既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政治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决策失当等问题的讽刺和批评。在“常明照帝阍”中,“帝阍”指的是皇宫的大门,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权力,诗人以此表达对政治清明、公平公正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顾云的这首《与罗隐互谑》通过幽默而讽刺的笔触,对历史、政治、民族关系以及文人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批判,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和反思。

《与罗隐互谑》古诗词赏析:

《与罗隐互谑》是宋代诗人顾云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与罗隐的相互戏谑,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展现了其幽默风趣的文风。

诗题“与罗隐互谑”首先暗示了这首诗是对与唐代诗人罗隐的对话或对诗,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学的尊重和对诗友间的亲密关系的理解。诗中的“元老登庸后”可能指的是某一历史事件或政治变革,暗示了权力更替、时代变迁的背景,这些背景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思想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天下诸胡悉带铃”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在某种权力或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胡”在中国古代泛指非汉族的少数民族),都融入了统一的文化标识,比如在官员或贵族中普遍佩戴铃铛作为身份象征。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统一和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演进的深邃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与罗隐的互动,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采和思想深度,也体现了宋朝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理解。这种互谑的形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展示了诗人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尊重,是对古代文人雅趣的生动描绘。

顾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