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àn yàn yáo ( ān lù shān wèi fǎn shí yǒu cǐ èr yáo )
燕燕谣(安禄山未反时有此二谣)
shēng ér bù yòng shí wén zì dòu jī zǒu mǎ shèng dú shū |
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马胜读书 |
jiǎ jiā xiǎo ér nián shí sān fù guì róng huá dài bù rú |
贾家小儿年十三 富贵荣华代不如 |
néng lìng jīn jù qī shèng fù bái luó xiù shān suí ruǎn yú |
能令金距期胜负 白罗绣衫随软舆 |
fù sǐ cháng ān qiān lǐ wài chà fū zhì dào wǎn sàng chē |
父死长安千里外 差夫治道挽丧车 |
《燕燕谣(安禄山未反时有此二谣)》古诗词释义:
这首题为《燕燕谣》的古诗词,尽管未标注作者,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点,涉及到了唐朝末年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特别是对安禄山叛乱前的描述。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即认为通过斗鸡和骑马(走马)来锻炼身体和社交能力,要比读书更有价值。在古代,读书被视为士人阶层追求的途径,但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却暗示,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年轻人更看重娱乐活动而非知识和文化。
2.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这里提到的“贾家小儿”指的是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年轻人。十三岁的年龄,在古代已经可以开始学习社交礼仪和处理家务,此处强调了其年轻时就已经享受到的富贵和荣华,而且这种生活是那个时代的人所羡慕和向往的。
3.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金距”是指斗鸡时用于攻击的金属爪,此处用“能令金距期胜负”来描绘年轻人的斗鸡技巧,显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和地位的象征。接着,“白罗绣衫随软舆”则描述了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乘坐软轿(一种供人乘坐的豪华车)出行,形象地展现了其奢华的生活和地位。
4.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即这位富贵的年轻人的父亲去世了,而这位年轻人本人当时不在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即现在的西安),而是身处千里之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差夫(负责差遣、运输等事务的人)来治理道路,安排丧车回长安,办理后事。这暗示了年轻人在远离家乡的情况下仍然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财富,以至于即使父亲去世,也无需亲自处理后事。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这样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唐朝末年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同时也透露出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如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过度追求,可能预示了未来社会的动荡。
《燕燕谣(安禄山未反时有此二谣)》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揭示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和人性的深刻场景,展现了唐代末年安禄山未反之前的一种社会现象,可能指的是安史之乱前后贵族子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于不同价值追求的反思。
### 诗的分析:
1. **首句"生儿不用识文字"**:这句诗强调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知识与文化学习并不被视为必要的价值。这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或讽刺,暗示了社会价值体系可能过于重视物质与权力,而非教育与知识。
2. **"斗鸡走马胜读书"**:这里以“斗鸡”和“走马”来比喻贵族子弟以游戏竞技而非读书学习作为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评。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种追求享乐、忽视教育的倾向。
3. **"贾家小儿年十三"**:通过提到“贾家小儿”,强调的是这一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贾家的“小儿”代表着富有的贵族子弟,暗示这类行为在贵族阶层中具有代表性。
4. **"能令金距期胜负"**:描述了这些贵族子弟通过精心准备的斗鸡活动,能够在胜负之间展现出策略与技巧。这不仅是对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也暗示了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惜在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竞争。
5. **"白罗绣衫随软舆"**:“白罗绣衫”和“软舆”象征了贵族的奢华生活。这部分描述了贵族子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的奢华与特权,进一步加强了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和享乐主义风气的批判。
6.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这一部分则描绘了贵族子弟在父亲去世后,仍然能够享受到奢侈的生活,包括派遣差夫治道、使用华丽的丧葬车队来处理父亲的丧事。这既是对富贵生活延续性的体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权力与财富的继承观念。
### 总结: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唐代末期社会中对贵族子弟享乐主义的推崇和对知识、道德教育的忽视。通过对比读书与游戏、奢华生活与丧葬仪式,诗人展现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价值错位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中盲目追求表面荣耀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