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
句
yù jīng rén qù qiū xiāo suǒ huà yán què qǐ wú tóng luò |
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 |
yī zhěn qiāo wú yán yuè hé cán mèng yuán |
欹枕悄无言 月和残梦圆 |
bèi dēng wéi àn qì shèn chù zhēn shēng jí |
背灯唯暗泣 甚处砧声急 |
méi dài yuǎn shān zǎn bā jiāo shēng mù hán |
眉黛远山攒 芭蕉生暮寒 |
《句》古诗词释义:
这首未知作者的诗词,每一句都是独立的意象和情绪的表达,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哀愁和对远方的思念。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玉京人去秋萧索**:玉京,象征高贵或仙境。这句说“玉京人去”,暗示着一个原本位于高处或理想境地的人物已经离开了,留下了一个萧瑟的秋日。秋日本就给人以凉意和萧条的感觉,这里的“萧索”加深了这种情感色彩,表达了一种失落和寂寞。
2. **画檐鹊起梧桐落**:画檐指的是有彩绘装饰的屋檐,鹊起代表喜鹊飞起,梧桐落指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凋落。这种景象给人一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同时,喜鹊的“起”与梧桐的“落”形成了对比,暗示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可能的悲伤与失落。
3. **欹枕悄无言**:欹枕,指的是枕着倾斜的枕头,常用来形容人因悲伤或疲惫而难以入睡的状态。悄无言,即沉默无声。这句描绘了主人公在深夜中,枕着倾斜的枕头,静静地沉默,没有言语,只留下了孤独和思绪。
4. **月和残梦圆**:月和残梦,月光与残存的梦境交织,暗示了主人公虽然在梦中得到了片刻的安慰,但梦终会醒,留下的是空虚和伤感。圆,可能象征着团聚或完满,但此处可能是对梦想或过去的回忆。
5. **背灯唯暗泣**:背灯,指的是背对着灯光,这里可能象征着内心的隐秘与不被理解。暗泣,即在暗处无声地哭泣,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难以言表,只能在暗夜中独自释放。
6. **甚处砧声急**:砧声,通常指的是捶打衣物的声音,多见于洗衣场景。急,形容砧声的急促和频繁。这句表达了远方传来的声音,暗示了主人公对远方的人或事物的思念,以及这种思念所带来的紧迫感。
7. **眉黛远山攒**:眉黛,古代女子用来描眉的颜料,这里比喻主人公紧蹙的眉头如同远处的山峦,形象地描绘了她因思念、忧虑或悲伤而紧锁的眉头。
8. **芭蕉生暮寒**:芭蕉在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哀愁或离别,暮寒则意味着夜晚的寒冷,同时暗喻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这句表达了主人公在深秋的夜晚,看着芭蕉在寒风中摇曳,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自己孤独的处境。
整首诗词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情感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孤独、哀愁和思念的世界,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离别、失落和时间流逝时的内心世界。
《句》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歌以深深的秋意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夜晚的情景和思绪。通过对环境、情感、动作的细腻描绘,勾勒出一种忧伤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玉京人去秋萧索**:玉京,可能是指神话中的天界或宫殿,这里用来比喻女子心中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人去"则暗示了她所爱之人或理想的世界已经远去,留下的是萧索的秋景,暗示着失落和寂寥。
2. **画檐鹊起梧桐落**:画檐,指的是装饰有图画的屋檐。"鹊起"可能象征着一些乐观的瞬间,然而"梧桐落"则代表了季节的更迭,生命的凋零,寓意着美好时光的逝去和孤独的加深。
3. **欹枕悄无言**:欹枕,意为歪斜地靠着枕头,暗示着女子的不安和失眠。"悄无言"则表明了她在沉默中思考或等待,内心充满复杂的情绪。
4. **月和残梦圆**:月亮与残梦并提,暗示了女子在梦中可能与过去美好时光或所爱之人团聚,但醒来后却只留下寂寞和失落。"圆"字在这里可能有双重含义,既可理解为完整的梦,也可理解为月亮的圆满,形成对比,强化了现实与梦境的反差。
5. **背灯唯暗泣**:背对灯光,独自哭泣,描绘了女子在黑暗中寻求安慰的场景。暗泣,既表现了她的无声之痛,也增加了画面的凄美与孤独感。
6. **甚处砧声急**:砧声,洗衣时用石头拍打布料的声音,这里用来象征忙碌和时间的流逝。急切的砧声可能让女子感到时间的紧迫和生活的压力,引发了她内心的焦虑。
7. **眉黛远山攒**:眉黛,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黑色颜料。"远山攒"形容女子紧锁的眉头,如同远山重叠,暗示着她内心的忧虑和愁苦。
8. **芭蕉生暮寒**:芭蕉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忧愁和离别。"生暮寒"表明了晚上的寒冷,同时暗喻了女子在情感上的寒冷和孤独。整个画面由此形成了深沉的忧郁氛围。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呈现了一幅充满忧郁和孤独的夜景,反映了女子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失落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它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的场景,还深入描绘了内心的情感状态,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心理变化。